手舉一張寫有各國對美關稅水平以及美國計劃征稅水平的表格,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自稱為“解放日”的這一天宣布開始征收全球關稅,幅度超出市場預期,令包括美股在內的全球市場遭遇重創。但與此相比更糟糕的是,這或許并非不確定性的結束,而是新的不確定性的開始。
4月2日,特朗普簽署兩項關于所謂“對等關稅”的行政令,對全球185個國家征收“普適性”關稅10%;對與美國持續存在貿易不平衡的經濟體,對等稅率則更高,包括歐盟(20%)、日本(24%)、韓國(25%)、中國(34%)、中國臺灣(32%)、印度(26%)、泰國(36%)等。所有進入美國海關領土的商品自4月5日起將承擔額外的10%從價關稅,對額外面臨更高對等關稅的貿易伙伴的商品,將從4月9日起落實新的關稅稅率。
中國面臨的境況是,2018年以前,美國對華平均關稅僅為3.1%;特朗普時代,這一數字飆升至20%;最新一輪加稅后,美國對華總關稅達到54%,創下中美貿易戰以來最高紀錄。該數字也遠超19世紀末美國《麥金萊關稅法》時期50%的關稅水平,堪稱“核彈級”貿易壁壘。
不過,這一稅率未必是終局。“對等關稅不僅沒有緩解不確定性,反而會進一步加劇擔憂。關稅實施后,各國將作何反應?會選擇報復,還是忍耐?如果采取報復措施,可能導致關稅戰進一步升級,對全球經濟產生更多下行壓力。”中金公司研報指出。而在4月3日,歐盟、加拿大明確表示“準備好反制”,日本稱“將力求豁免”,中國也表示堅決反對美方基于所謂的232調查采取有關的關稅措施,并將堅決采取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。
全方位“掃射”的背后,是特朗普復刻19世紀中后期通過《麥金萊關稅法》促進鋼鐵紡織等工業崛起路徑的企圖。但美國當前現實已截然不同:首先是產業鏈空心化,蘋果、特斯拉等巨頭制造端扎根中國及東南亞,加稅將直接沖擊其利潤和股價;其次成本黑洞難解,相關數據顯示美國制造業人力成本是墨西哥的9倍、越南的16倍,加上基建老化,甚至特斯拉德州工廠也因電力短缺而常年減產;三是資本市場反噬,美國股市已成為承載養老金、教育基金等民生命脈的存在,關稅若令企業盈利受損,將動搖作為美國“第二財政”的股市根基。
顯然,特朗普的“制造業回流”之說更像政治口號而非可行路徑。缺乏熟練工人、供應鏈和基建配套的現實,注定美國僅靠關稅無法逆轉全球化分工,反而會加劇美國經濟“滯脹”風險。中金公司的計算顯示,如果這些關稅完全落地,美國的有效關稅率或從2024年的2.4%大幅上升22.7個百分點,至25.1%,這將超過1930年《斯穆特-霍利關稅法案》實施后的關稅水平;關稅或推高美國PCE通脹1.9個百分點,降低實際GDP增速1.3個百分點,盡管也可能帶來超過7000億美元的財政收入。面對“滯脹”風險,中金公司認為美聯儲只能選擇等待觀望,短期內或難以降息,這將進一步加大經濟下行風險,增加市場向下調整壓力。
盡管美國挑戰重重,但關稅“鐵幕”下,各國經濟都在劫難逃。從歷史經驗看,美國可能通過談判小幅回調對華關稅,但核心領域(如新能源)的高稅率預計將長期固化。而且與以往不同的是,這次連越南、印尼、泰國、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也被征收24-49%不等的高額稅率,而此前不少企業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國家,如今供應鏈轉移的效果無疑大打折扣。
毫無疑問,中國傳統出口路徑越來越難走通,核心破局點仍在于加快自身經濟結構的轉型。無獨有偶,就在美國關稅大棒落下的同一天,中辦國辦發布《關于完善價格治理機制的意見》,直指當前經濟轉型中的痛點——惡性價格競爭與市場失靈問題。在外部面臨高關稅封鎖、內部亟需擴大內需的背景下,這一政策不僅是價格治理體系的升級,更可能成為中國突破內外困局的關鍵舉措。
近年來,在外需壓力愈增的背景下,部分行業陷入“價格戰-利潤萎縮-降薪裁員-供需失衡加劇-價格戰”的惡性循環。以光伏、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為例,部分企業為搶占市場份額,不惜低于成本價銷售,導致行業整體盈利能力下滑,甚至引發產業鏈上下游的連鎖反應。這種“內卷式競爭”削弱了企業長期競爭力,更加劇了宏觀通縮螺旋。《意見》針對性提出“防止經營者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開展惡性競爭”,通過成本監審、價格行為規則制定等手段遏制非理性價格戰。例如,對能源、農產品等關鍵領域實施成本調查,確保價格信號真實反映資源稀缺性和環境成本,避免劣幣驅逐良幣。
相較于美國依賴關稅保護本土產業的“被動防御”,中國的價格治理機制改革更具主動性也更有彈性,通過動態調整戰略資源定價機制,既能應對市場失靈,又能為AI和新能源等先進領域提供成本優勢。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認為,本次價格機制改革是新一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環節,各項措施的落地有助于促進供給側的良性競爭,政策驅動的關鍵方向在于產能利用不足且“內卷”嚴重的光伏行業,高能耗的原材料行業,價格低于成本的公用事業及公用服務行業,相關行業的價格有望率先走出低谷,引領“物價合理回升”。
另外值得注意的是,《意見》明確提出“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,有利于統籌推進價格調控和保障民生”,這對于形成“社會保障安全網-消費升級”正向循環有實質性引領,也是中國經濟形成內生動力的關鍵一環。
但這顯然還不夠。特朗普關稅“核彈”正在加劇舊秩序的崩塌與新秩序的萌發,而中國如能將這一前所未有的壓力轉化為內生動力,進一步全面加強社會保障安全網,從而釋放出更大的消費潛力,同時企業端的成本上升壓力傳導到產品和服務端,也有助于經濟走出通縮螺旋,今年以來在資本市場中逐漸成為核心敘事的“東升西降”邏輯也會更有真實的支撐。
可以預期的是,“東升西降”敘事仍將在市場中波浪式前進,但“在如此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,對于風險管理要求非常高。很多人在組合管理上只看回報,以絕對回報來衡量投資成敗。然而此刻,投資管理的目標應該是風險最小化,而絕非回報最大化。”經濟學家洪灝最新發文稱,并提醒投資者“小心能駛萬年船”。(財富中文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