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0塊錢是一整天的伙食費,近40年沒穿過一件新衣服,乍一看你可能會以為,這又是哪位底層窮人的生活狀態。
可實際上,這位叫伍麗天的91歲老人,每月的退休金有一萬多,在上海市中心,她還有價值超百萬的房產。
那伍麗天為何要如此摳門?她的錢又去了哪里呢?
2021年1月21日,江蘇昆山火車南站,夜里10點左右的寒風中,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在進站口附近迷路了。
車站民警從監控里發現老人后,急忙把她帶進屋里了解情況,老人正是伍麗天,當天她原本打算從昆山乘坐公交車到上海看病的,由于坐公交車錯過了站,這才迷了路。
此時的民警還有些不解,昆山緊鄰著上海距離并不遠,伍麗天完全可以打輛車直接去醫院,為何偏偏在寒冷的冬夜獨自坐公交車呢?已近深夜,民警隨后開車把老人送回了位于城東的家里。
郭龍騰是那天晚上送伍麗天回家的民警,到達老人住所后,他發現那是一套單居室的小公寓,房間里的所有擺設看起來很陳舊。
不過,房門上貼著的那句“付出就是最大的收獲”,成功引起了郭龍騰對老人的好奇。
而正是這9個字,解釋了民警內心的疑惑,也蘊藏著伍麗天多年來默默助學的大愛無疆……
2013年捐建第一所小學時,伍麗天查出了肺癌,頻頻的咳嗽不禁讓她懷念起過去教學時中氣十足的狀態。
此刻距離她從上海評彈團退休已過去了二十多年,那時的自己興致來了,能給學生們唱上大半天。
伍麗天熱愛評彈教學事業,人生的前半段幾乎都給了那些學生,以致她和丈夫多年來始終未曾生養兒女。
而今不要說唱,光是從昆山坐一趟公交車到上海,她羸弱的身體就有些吃不消了,醫生也已經給伍麗天下了禁足令:不要再到處亂跑,盡快來醫院治療。
可伍麗天就是忘不掉,一群孩子面對著一個年邁的老師,師生們在一間四處漏風的破房子里上課的情形,那是伍麗天剛退休不久,在一次偶然的山區之行時看到的。
伍麗天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,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出生時,上海就有著東方巴黎之美譽,從小到大不要說土坯房,就連磚瓦房也很少看到。
那次在山里,是她第一次見到土坯壘就的矮房子,既沒有門也沒有窗戶,要不是狹仄的土操場上豎著木制旗桿,矮房里傳來孩子念書的聲音,伍麗天都以為那房子是用來堆放柴草的。
循著聲音進屋,她看到了終生難以忘懷的一幕:學生們坐在一排排齊胸高的木桌后面,有些個頭矮小的,桌子前只露出大半個腦袋。
伍麗天后來從村里了解到,學校幾乎沒有年輕的老師,那位年紀早已超齡的老教師,全村人供應一點口糧,他就一直堅持著。
伍麗天的內心被強烈震撼到了,她自己也曾是老師,所以實在不忍心看到孩子們在這樣惡劣的環境里上課。
更為關鍵的是,學校的環境遲遲得不到改善,將來那位老教師教不動了,孩子們該怎么辦?他們又能去哪里上學?回去的路上,伍麗天在心中一遍遍問著自己。
就這樣,山區之行后,伍麗天開始了助學生涯。
那時伍麗天每月的退休金也不多,她一筆筆節省下來,按月郵寄給了各地的希望小學。
為了盡可能省錢,伍麗天自從退休后,再沒有給自己置買過新衣服,所以至今三十多年的時間里,她穿的都是親朋好友送的舊衣衫。
冬去春來歲月流逝,上海的孩子有了學習機,有了背背佳,有了各種時新的東西,伍麗天還在記掛著,山里的孩子這個季度的學費有無著落,有沒有新鞋子穿。
好在伍麗天的退休金在一點點增長,這意味著不但能幫助更多個孩子,而且還能辦更大的事。
她助學的“野望”越來越大,終于在2013年伍麗天做出了一個大決定——拿出全部的積蓄建一所小學。
貴州畢節七星關區的燕子口鎮,正是后來捐建學校的所在地。所建黃泥小學,耗費了伍麗天所有的積蓄。
校舍建設期間,伍麗天又跟校方敲定了助學金和獎學金的事宜,錢從她每月的退休金里固定出,兩項資金專門用來獎勵那些品學優異的貧困子弟。
彼時,伍麗天已開始頻頻咳嗽了,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肺癌,她前后跑了三家上海最知名的醫院,醫生的建議都是盡快手術,并住院接受化療。
是繼續掏錢捐建?還是留著錢看病?伍麗天面臨著人生抉擇。
黃泥小學的工程建設已到關鍵期,后期的配套設施以及助學金等都還要用錢,伍麗天最終選擇了繼續捐助。
“都活到這個歲數了,不如用這些錢去資助孩子們讀書。”至于肺癌,伍麗天覺得保守治療足矣。
黃泥小學如期運轉起來,孩子們心中的伍麗天奶奶,還在為他們奔波。
賣房百萬捐學校,只為恪守“予人勿念,受人勿忘,靈魂要美,心要善”準則
捐建第二所小學時,伍麗天賣掉了位于上海中心地段的房子,別人半生為之奮斗的房子夢,她在85歲的時候,轉手就以一百多萬的價格賣掉了。
2015年賣房那天,當伍麗天簽下自己的名字,她仿佛又回到了小時候在弄堂里的日子。
童年時代的伍麗天,幾乎想不起父親長什么模樣,母親每天穿梭在弄堂和學校之間,要照顧他們兄弟姊妹四個,還得在忙柴米油鹽的間歇備課。
因為父親早逝,家里家外所有的重擔,都壓在了伍麗天母親一個人身上,這也使得伍麗天一個人走在弄堂里的時候,每次看到別的孩子有父母二人陪伴,她就感覺自己像沒家一樣。
要不是親友和弄堂里的左鄰右舍幫襯,他們這孤兒寡母一家是支撐不下去的,自己當初是在別人的幫助下才活下來的,所以在伍麗天的心目中,幫助他人就是天經地義。
16歲那年,伍麗天鄭重的寫下了予人勿念,受人勿忘,靈魂要美,心要善,這人生之座右銘,成為伍麗天今后七十多年里一直恪守的準則。
但2015年當真將房子賣掉后,伍麗天面臨和需要解決的事情還有太多——既要盡快找到一個新住處,還要落實跟進捐建情況,最為關鍵的,伍麗天是身患癌癥的病人,需要定期接受治療按時吃藥。
捐建的事情,彼時伍麗天一直跟市里的希望工程辦公室聯系推進,此前她已捐建了黃泥小學,加之多年來還一直通過希望工程捐助學生,因此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都知道她,捐建的推進工作很順利。
很快希望工程辦公室就跟江西的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對接,伍麗天的捐助50萬元,將在江西都昌縣境內新建一所小學。
都昌縣蘇山鄉,原先的一所小學也是土坯房,被正式選定為捐建對象后,三層的青磚教學樓一年時間即告建成,除此之外,基本的體育設施也修建了,孩子們的學習環境大為改善。
新小學建設期間,伍麗天也為自己找好了新的住處,上海的房子她買不起,只能搬到鄰近的昆山,一套50平米的單居室,花費65萬元。
新家既沒有新擺設,距離上海市還遠了——她去醫院就診看病的時間也增加了。
伍麗天顧不上考慮這些,她只盼著蘇山鄉的新學校落成,2016年夏天,學校正式竣工,學校是以她侄女伍鳴的名字命名的,伍麗天則是學校的名譽校長。
2016年到2017年,伍麗天曾前后去過學校兩次,每次去學校,伍麗天最喜歡和孩子們呆在一起,所以她不住學校安排的賓館,就住在學生宿舍。
第一次,伍麗天一連住了半個月;第二次,她帶來了自己新出版的畫冊,老年后,伍麗天漸漸愛上了畫畫,每一幅畫無不展示著這位老人堅強、樂觀和愛美的個姓。
伍麗天那次捐贈了一批畫冊給學校,她希望孩子們從小就應該陶冶情操,鍛煉和培養藝術的鑒賞能力,去感受和發現生活中的美,這有助于他們更健康的成長。
在學校,伍麗天和孩子們聊天談心,教他們畫畫,還給他們發獎學金,一次就是幾千元,孩子們的心目中,上海來的伍奶奶是如此和藹可親。
可他們不知道的是,伍麗天每次來學校,都要經歷怎樣的長途奔波,更不知道的是,帶著各種禮物來學校的伍奶奶,她每天的伙食費只有10塊。
為了孩子,摳門已經成了伍麗天的日常習慣。
2016年7月,袁曉輝第一次見到了伍麗天伍奶奶,彼時小學剛剛竣工,伍麗天被邀請去參加落成典禮,袁曉輝和幾名老師,專程到九江去接伍麗天。
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是,伍麗天竟然是從綠皮車走下來的,后來她告訴袁曉輝,自己坐的還是硬座,就因為硬座最便宜,動車太貴。
伍麗天此時已86歲,很難想象她一個老人在旅途中經歷了怎樣的艱辛,對自己如此摳門,可一旦面向孩子們,她又立刻大方起來。
典禮當天,伍麗天就跟袁曉輝校長簽訂了長期的協議,獎學金和助學金,她每年會按時定額資助,家庭困難和品學兼優的孩子都有份。
活動結束,學校要安排車把伍麗天送到都昌縣城,他們想把老人安排住在縣上最好的賓館,以表感謝。
伍麗天謝絕了,她要住在學校宿舍,跟孩子們在一起。“房間里有張床就行,賓館開銷大。”
就這樣,伍麗天第一次在學校,和孩子們住了半個月,返回昆山時,學校專門安排了老師護送伍麗天,到了老人家里,那位老師不禁淚流滿面,50平米的房子,家具都是舊的,極其簡樸甚至顯得寒酸。
其實,這位老師不知道的是,家里所有的家具,都是伍麗天平時撿回來的。
第二次去看孩子,伍麗天依舊坐的是普快硬座,她在后來曾說起過,自己愿意給孩子們攢錢,因為每次閉上眼睛,孩子們的樣子就會在眼前晃動。
每天10塊錢的伙食費,多年來雷打不動,因此菜泡飯就成了伍麗天的固定飯食,簡單、便捷,關鍵是便宜,每個月,伍麗天只給自己預留300塊生活費。
除了吃飯,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幾乎就沒有開銷了,伍麗天是老年人,很早就辦有免費的公交卡,所以她短途出行,從來都是擠公交和擠地鐵。
這也是為什么,2021年初的那天夜里,她因為坐錯站出現在火車站附近,而從昆山到上海,每次去看病,伍麗天都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。
即使再不便再累,伍麗天一直堅持著,而且多年資助學生捐建學校,從來沒有想過去大肆張揚,1月21日的那個夜晚,要不是因為迷路被民警發現異常,外界依舊不會知道這位九十多歲老人的光輝事跡。
被媒體報道后,更多的記者和采訪紛至沓來,伍麗天顯得很平靜,她表示自己的捐助會持續下去,直到自己走了的那一天。
她還用螢火蟲光來形容自己的捐助,力量雖然有限,但只要聚集起來的光越來越多,就能照亮整個世界,最終,便能實現她小時候最愛唱的歌曲里的那句“天下大同”。
伍麗天還說,自己其實想過到山區學校支教,但實在是因為歲數不饒人,所以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。
“我并沒有做什么偉大的事,是孩子們給了我更多。”
伍麗天有著金子一般的心靈,多年來她力所能及的發光發熱,不為自己的生活,只為那些孩子的將來著想。
這份執著和至善至美,帶給世人的是感動,給整個社會帶來的沖擊,又不僅僅是感動。
畢竟,眼下這個世界,有太多人愿意為了自己而更精致的去活著了,像伍麗天這樣粗劣的去生活,把精致的學習環境乃至未來留給孩子,實在是不多見。
誠然,每個人追求自己更好的生活并不為過,但伍麗天老人卻能讓我們每個人重新思考一個問題,即我們每個人活著,究竟能否創造意義?
伍麗天用十幾年如一日的行動,告訴了我們明確的答案,意義的創造不在于大小,在于我們對善和美好的堅持。
也正是因為,有像伍麗天這樣被不斷積累的善和美好的存在,我們的文明,我們文明延續下去的價值乃至意義,才能愈加穩固。
伍麗天老人照亮了孩子們前行的路,我們整個社會,應該讓這份光亮接續下去,因為,這將是我們整個社會前行的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