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社鄭州4月11日電 題:林州:紅旗渠故鄉以三大產業改寫窮縣歷史
新華社記者劉振坤
連續四年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百強縣(市),2024年經濟增速達6.7%,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量升至河南省第四位……
晉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,地處太行山腹地,曾以“不認命”的豪情改寫缺水宿命,把紅旗渠精神的大旗插在了太行之巔。如今,又以“不服輸”的魄力塑造產業高地,將山多地瘠、資源匱乏的窮縣改頭換面。
4月5日,學生在河南省林州市紅旗渠青年洞開展研學活動(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發(王梓驊攝)
三大產業“富太行”
鳥巢、水立方、國家大劇院……在這些耳熟能詳的國家級工程建設中,都有林州人的身影。2024年,林州市建筑業總產值687億元,同比增長11.5%。
作為“人工天河”紅旗渠的故鄉,修渠十年,為林州培育了無數能工巧匠。改革開放后,建筑業讓林州人飽了肚子、掙了票子、換了腦子、有了點子,走出了致富的新路,也為林州贏來了“中國建筑之鄉”的美譽。
經過多年發展,林州以“三個60%”總結建筑業的貢獻:60%的農村強壯勞動力從事建筑工作,60%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建筑業,60%的居民儲蓄存款來自建筑業。
目前,建筑業、工業和文化旅游業并稱為林州市的三大支柱產業。
工人在河南光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車間作業(3月12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楊靜 攝
“起步,與世界同步”是河南光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目標。這家林州本土培育的高新技術企業,主營電子級玻璃纖維材料,立志要在太行山下建起一個世界級的“微米世界”。
這是3月12日在河南光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車間拍攝的電子玻纖。新華社記者 劉振坤 攝
細若蠶絲的紗線快速穿梭,車間內生產緊鑼密鼓。公司董事長李志偉介紹,光遠新材從無到有,追趕電子紗、電子布生產的世界先進水平,從跟跑、到并跑、到超越,用10年時間在紅旗渠畔做強了電子新材料產業。
數據顯示:2024年,林州市二產投資同比增長57.2%,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8.3%,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.5%。
這是3月19日拍攝的河南省林州市紅旗渠大道。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
今年清明假日期間,紅旗渠畔人流如織,大型實景演出《太行·紅日》成功首演,為紅色旅游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震撼的聲光電效果、精彩絕倫的舞蹈編排、動人的劇情演繹,生動再現了當年十萬人民戰太行的壯麗場景。
“今年是紅旗渠主干渠通水60周年,我們不斷提升紅色旅游體驗,就是為了能看好渠、用好渠、講好紅旗渠故事。”紅旗渠風景區總經理林永藝說,近些年來,紅旗渠景區的游客人數年均增長超過20%,2024年突破了190萬人次。
依托紅旗渠精神IP和太行山水資源,經過20余年的精心打造,林州已成為“有山有水有精神”的文化旅游勝地,“國字號”旅游品牌達25個。2024年,旅游業全年接待1965.2萬人次、綜合收入117.6億元,分別增長10.1%、12.9%。
紅色基因激發躍遷動力
在林州市副市長李蕾眼里,林州人有一種特別的思維習慣——干什么事,都會和修紅旗渠比對一下。“我們現在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‘紅旗渠都修成了,還有什么困難克服不了’。”
十多年前,李志偉進入電子級玻璃纖維領域,技術很快趕上世界先進水平,公司一路高歌猛進,新研發的5G用低介電產品,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,但市場還沒起來,仍需大量投入。
艱難處境中咬牙堅持,終于等到2024年AI產業爆發,新產品熱銷,公司上半年還大幅虧損,全年卻盈利5000萬元。
“紅旗渠建成以來,林州每一步發展都突出表現為紅旗渠精神的支撐。”林州市委宣傳部部長栗彥林說,林州人弘揚紅旗渠精神是用行動來表達的,越干信心越足,越干就認為沒有干不成的事。
不等、不靠、不躺平,林州人天生有股倔勁兒。
2012年,林州臨淇鎮人張益智返鄉開發幾乎荒廢的萬泉湖。景區初見成效時,一場大洪水襲來,一切需要從頭開始。沒有退縮、沒有怨言,張益智收拾攤子重建,如今景區年客流量達100萬人次。
大概20年前,林州提出通高速,被人說不可能,結果安林高速很快通車。這兩年,林州提出通高鐵,又被人說不可能,目前林安濮鐵路已納入河南省規劃。
“林州先天不具備人才、市場、技術等發展高新技術的條件,但卻孕育出了50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,靠的是林州人‘干得苦、看得遠、想得大’的企業家精神。”林州市市長田元飛說。
近年來,林州堅持“精神立市、產業興市”,即便在財政異常艱難的情況下,每年仍拿出2000萬元做項目謀劃資金,拿出5000萬元做產業招商基金,“昨天修紅旗渠咋下勁,今天抓產業就咋下勁”。
目前,林州市還專門成立了建筑業發展指揮部,代表林州市委、市政府履行好建筑企業“首席服務員”的職責。在司法保障下,累計為建筑企業挽回直接經濟損失近7億元。
這是3月11日在河南林州鳳寶管業有限公司114廠拍攝的無縫鋼管生產場景。新華社記者 楊靜 攝
“含新量”彰顯“含金量”
2024年5月,林州成立建筑產業創新研究院,新引進建筑企業214家,企業總數突破2300家,河南利盛等8家企業晉升一級總承包企業,特級、一級企業達到93家。建筑業總產值增長11.5%。
“林州市委把2025年確定為建筑業‘司法服務保障提升年’,充分體現了建筑業的地位。”林州市委書記孫建鐸說,建筑業一直是林州的支柱產業、主導產業、富民產業,任何時候都要堅定不移、不遺余力去支持。
面對電子行業日新月異的發展形勢,林州致遠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堅持自主創新,在高頻、高速、IC載板類等高端覆銅板研發上取得實質性突破。2023年,榮獲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、河南省“瞪羚”企業等稱號。
“企業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。”致遠電子董事長李廣元介紹,企業著眼于建立全球高端覆銅板產品品牌,采用世界領先的生產設備及工藝技術,填補了河南在該領域的空白。
光遠5G電子材料產業園一期、重機煤機智能制造一期、嘉隆新材料一期等投資規模大、市場前景好的項目竣工投產。據了解,2024年,林州有71個省市重點項目進展順利、完成年度投資的120.4%。
截至目前,林州工業企業數量達1000余家,其中,規模以上企業182家,工業經濟發展質量邁上新臺階。2024年,林州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86.8%,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27.6%,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7.7%。
地處太行山深處的石板巖鎮,依托獨特的自然風光打造寫生基地。目前已建設141家寫生基地、31處寫生點位、3家美術館,年接待寫生游客超200萬人次,“寫生經濟”在大山深處開花結果。
林州市五龍鎮嶺南村黨支部書記郝合興告訴記者,他干了40余年的建筑企業、當了30余年的村干部,退休后打算發展鄉村產業,“先盤活村里的廢棄紙廠,轉型發展田園綜合體”。
面對新時代的“修渠”,林州傳承了“戰天斗地”的勇氣,激發了“改天換地”的智慧,當精神火炬照亮產業發展之路,目標明,信心足,志更堅,太行山下的產業新城值得期待!